发热门诊制度、流程大全【参考版】
  • 发布来源:
  • 发布时间:2021-11-13 15:13:11
  • 点击数:


一、发热门诊布局和管理


(一)设置原则

1、发热门诊建设应当遵循“平战结合”的原则,在满足日常感染性疾病诊疗服务及医疗机构自身发展需求同时,具有应对重大疫情的能力。

2、发热门诊应当为独立建筑或设置在院内独立区域,路线便捷,与普通门急诊等区域有实际物理隔离屏障,远离儿科等区域,与其他建筑、公共场所保持一定距离,具有独立出入口,便于患者转运。

3、发热门诊应当满足“三区两通道”设置要求。三区为清洁区、潜在污染区、污染区;两通道为医护人员通道和患者通道,两个通道入口应完全分开设置。清洁区应设置医护人员专用更衣间、浴室、医护人员休息区等;潜在污染区主要包括污染防护用品的脱卸区,可设置消毒物资储备库房或冶疗准备室;污染区主要包括独立的挂号、收费、药房、候诊、诊室、治疗室、抢救室、输液观察室、标本采集室、留观室、检验科、放射科、卫生间、污物间等医疗功能区。

(二)具体要求

1、医院门口和门诊大厅要设立醒目的发热门诊告示,内容应当包括接诊范围、方位、行走线路及注意事项等,院区内应有引导患者到达发热门诊的明确指示标识。医疗机构要根据接诊发热患者数量及时调整发热门诊诊室数量。

2、设施设备齐全,保证正常运行。应当按照填平补齐的原则,配置病床、转运平车、护理车、仪器车、治疗车、抢救车、输液车、污物车、转运氧气瓶等基础类设备;输液泵、注射泵、电子血压计、电子体温计、血糖仪、手持脉搏血氧饱和度测定仪、心电监护仪、心电图机、除颤仪、无创呼吸机、心肺复苏仪等抢救及生命支持类设备,可配置有创呼吸机、雾化泵、负压担架等抢救及生命支持类设备;应配置生化分析仪、血细胞分析仪、尿液分析仪、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全自动粪便分析仪、血气分析仪、生物安全柜、全自动血凝分析仪、特定蛋白分析仪等检验类设备,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可设CT等放射类设备,以及消毒、通风排风、空调、办公类设备。

3、规范人员配置。发热门诊应当配有呼吸道传染病或感染性疾病诊疗经验的医师和护士。到发热门诊工作的医师、护士必须经过传染病诊治知识和传染病相关法律法规培训。综合医院发热门诊每张隔离留观床位应当至少配备1名护士,疫情期间根据实际患者数量增配相应医护人员数量。医疗机构还应当配备重症医学、内科、院感管理、急诊、儿科、影像、临床检验等相关专科医务人员组建的院内专家组和多学科团队,对发热门诊筛查发现的可疑传染病患者进行专家会诊,对疑难危重患者开展多学科、精细化诊疗。

4、明确管理要求。发热门诊应当建立健全并严格遵守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和相关诊疗技术规范、操作规程,保证医疗服务质量及医疗安全。发热门诊实行24小时接诊,严格实行首诊负责制,医生不得拒诊、拒收发热患者。所有到发热门诊就诊的患者,必须扫“健康码”,并进行核酸检测。发热门诊就诊患者采取全封闭就诊流程,挂号、就诊、交费、检验、影像检查、取药等诊疗活动都应在该区域完成。医生在接诊过程中要全面了解患者临床症状,特别要询问流行病学史,并安排必要的检查。对诊断为相关传染病患者或疑似患者,医务人员应当按照有关规定登记、报告和进行隔离处理,不得擅自允许患者自行离院或转院。

6、具备与医院信息管理系统互联互通的局域网设备、电子化病例系统、非接触式挂号和收费设备、可连接互联网的设备、可视对讲系统等。


二、发热门诊工作制度


为有效控制呼吸道传染疾病的传播流行,加强对此类疾病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及有效控制与预防,特制定以下工作制度。

(一)明确发热门诊诊治范围。

发热(体温≥37.3℃),伴流感样症状者,或有流行病学史的就诊患者。

(二)规范发热门诊的设置。

发热门诊24小时开放,独立设置,与普通门(急)诊隔离。保证污染区、半污染区、清洁区划分,且符合呼吸道传染病的通风要求。诊室、观察室配备相应的消毒药械及隔离防护用品。

(三)做好发热病人的预检分诊工作。

对就诊患者进行测量体温,扫“健康码”,询问流行病学史、外出史、接触史(过往14天的急性呼吸道疾病接触史)以及临床症状,并登记姓名、年龄、性别、发病日期、通讯地址、联系电话、患者流向等。符合发热门诊诊治范围的患者,医务人员需向患者做好健康宣教工作并指导患者做好个人防护后,分诊到发热门诊接诊;排除者,到普通门诊就诊。

(四)规范发热病人诊疗要求

1、严格执行发热门诊实行首诊负责制。

医师接诊病人后,应按照《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传染病诊断标准以及疾病诊疗常规进行诊断和治疗,做好病史的采集,特别是流行病学史、外出史、接触史,并详细记录。认真书写门诊病历。

2、建立辅助检查的相关预案和制度。

发现疑似病人应立即隔离并上报给相关科室。患者应在发热门诊内完成CT、化验等相关辅助检查;条件不具备的医疗机构,需提前制定好相关预案和制度,避免交叉感染,相关辅助检查由专人按规定路线陪同至院内相应检查科室进行检查,检查结束后患者按原路线由专人护送返回发热门诊;血液、咽拭子标本等由专人、专用工具按固定路线进行转运。

(五)严格落实发热门诊环境、物体表面消毒工作。

保证通风良好,条件不具备的医疗机构应使用机械通风。做好环境、物体表面清洁消毒工作。做好登记,留档备用。

(六)进入发热门诊的工作人员应熟练掌握防护用品的穿脱流程,做到科学防护;应每日健康监测,如有发热等不适症状,应立即报告,并及早进行检查和治疗。

(七)配备充足的手卫生设施,洗手设施应使用非手触式洗手装置,医护人员严格执行手卫生。

(八)做好医疗废物的分类收集、包装、暂存、交接、转运。做好登记,留档备用。


三、预检分诊工作制度


(一)预检分诊选址符合要求,位置醒目、标识清楚,相对独立且通风良好、具有消毒隔离条件,不得用导医台代替。在急诊、门诊大厅,设立测温设备,张贴告示,告知发热患者到发热门诊就诊。

(二)预检分诊点要备发热病人使用的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体温表、手卫生设施及预检分诊病人基本情况登记本。工作人员应督促和指导患者正确佩戴口罩和手卫生,做好健康宣教工作。

(三)预检分诊工作人员着装规范,穿戴工作服、隔离衣、工作帽、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或使用医用防护口罩,必要时加面屏,如出现潮湿、污染等及时更换并严格执行手卫生。

(四)落实首诊负责制,接诊人员对就诊的患者测量体温、询问是否有咳嗽、咽痛或胸痛腹泻等症状。发现可疑患者,登记患者信息,指导患者及陪同人员正确佩口罩,注意咳嗽礼仪,并按照指定路线由专人引导至相应隔离留观区域。切实做到早发现、早报告。

(五)严格落实环境、物体表面消毒工作保证通风良好,条件不具备的医疗机构应使用机械通风。做好消毒登记,留档备用。

(六)做好医疗废物的分类收集、包装、暂存、交接、转运。做好登记,留档备用。


四、发热门诊候诊室制度


(一)三级医院应可容纳不少于30人同时候诊;二级医院应可容纳不少于20人同时候诊。

(二)发热门诊患者入口外有预留空间用于搭建临时候诊区,以满足疫情防控所需。

(三)候诊区要保持良好通风,必要时可加装机械通风装置。

(四)候诊处配备充足的手卫生设施,洗手设施应使用非手触式洗手装置,做好患者手卫生宣教工作。

(五)严格落实发热门诊候诊室环境、物体表面、地面的消毒工作并做好消毒记录,留档备案。

(六)做好医疗废物的分类收集、包装、暂存、交接、转运。做好登记,留档备案。


五、发热门诊隔离留观室制度


(一)三级医院隔离留观室不少于15间,二级医院隔离留观室不少于10间。

(二)隔离留观室应标识明显,与其他诊室保持一定距离,室内配备充足的手卫生设施,洗手设施应使用非手触式洗手装置。室内必须通风良好,禁用中央空调。

(三)留观患者应单人单间安置,应安排专人管理,科学防护,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避免交叉感染。

(四)严格落实发热门诊隔离留观室环境、物体表面的消毒工作,每位患者转出后即进行终末消毒。做好消毒记录,留档备案。

(五)血液、咽拭子标本、重复使用诊疗器械等由专人按固定路线进行转运。做好交接登记,留档备用。

(六)做好医疗废物的分类收集、包装、暂存、交接、转运。做好登记,留档备用。


六、发热门诊消毒隔离制度


(一)医疗机构内工作人员进入发热门诊时应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按相应的防护要求和级别做好个人防护。离开发热门诊时应脱掉防护用品,做好个人卫生处置及手卫生后,方可离开。

(二)发热门诊各区域功能流程合理,不得交叉使用。

(三)工作场所保持空气流通,经常通风换气,需要时强制通风换气,必要时采取空气循环消毒设备,紫外线消毒照射等方式消毒。有污染时立即消毒。

(四)配备配备充足的手卫生设施,洗手设施应使用非手触式洗手装置。工作人员严格执行手卫生。

(五)环境物体表面、地面定时清洁消毒;设备设施表面根据使用说明书选择消毒方法,直接接触患者的部位要每人次消毒。做好消毒后的清水擦拭工作,去除残留消毒剂。

(六)发热门诊患者转出、死亡,严格执行终末消毒。

(七)加强医用织物管理。当发现有疑似或确诊新冠肺炎患者,使用后的床单、被套等立即装入用双层专用袋内,鹅颈结式封扎,贴有警示标识,密闭转运集中消毒、洗涤。

(八)保洁用具分区使用,标识清晰;使用后清洗消毒,晾干备用。

(九)做好医疗废物的分类收集、包装、暂存、交接、转运。做好登记,留档备用。


七、发热门诊医疗废物管理制度


(一)医疗机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期间医疗废物管理,其法定代表人是医疗废物管理的第一责任人,产生医疗废物的具体科室和操作人员是直接责任人。

(二)医疗机构在诊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及疑似患者发热门诊产生的废弃物,包括医疗废物和生活垃圾,均应当按照医疗废物进行分类收集。

(三)医疗废物专用包装袋、利器盒的外表面应当有警示标识,在盛装医疗废物前,应当进行认真检查,确保其无破损、无渗漏。医疗废物收集桶应为脚踏式并带盖。医疗废物达到包装袋或者利器盒的3/4时,应当有效封口,确保封口严密。应当使用双层包装袋盛装医疗废物,采用鹅颈结式封口,分层封扎。

(四)做好安全收集。按照医疗废物类别及时分类收集,确保人员安全,控制感染风险。盛装医疗废物的包装袋和利器盒的外表面被感染性废物污染时,应当增加一层包装袋。分类收集使用后的一次性隔离衣、防护服等物品时,严禁挤压。每个包装袋、利器盒应当系有或粘贴中文标签,标签内容包括:医疗废物产生单位、产生部门、产生日期、类别,并在特别说明中标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或者简写为“新冠”。

(五)分区域进行处理。收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及疑似患者发热门诊的潜在污染区和污染区产生的医疗废物,在离开污染区前应当对包装袋表面进行消毒并在其外面加套一层医疗废物包装袋;清洁区产生的医疗废物按照常规的医疗废物处置。

(六)做好病原标本处理。医疗废物中含病原体的标本和相关保存液等高危险废物,应当在产生地点进行压力蒸汽灭菌或者化学消毒处理,然后按照感染性废物收集处理。

(七)安全运送管理。医疗废物回收人员与产废科室人员当面交接医疗废物,交接前应共同检查包装袋或者利器盒的标识、标签以及封口是否符合要求。分类、包装不符合要求的不予回收。医疗废物由医院专人定时、定线、使用密封容器进行收集、运送。相关人员应做好必要的防护。每天运送结束后,对运送工具进行清洁和消毒,含氯消毒液浓度为1000mg/L;运送工具被感染性医疗废物污染时,应当及时消毒处理。

(八)规范贮存交接。医疗废物存放时间不超过48小时。医疗废物暂存处应当有严密的封闭措施,设有工作人员进行管理,防止非工作人员接触医疗废物。医疗废物宜在暂存处单独设置区域存放,尽快交由医疗废物处置单位进行处置。用1000mg/L的含氯消毒液对医疗废物暂存处地面进行消毒,每天两次。医疗废物产生部门、运送人员、暂存处工作人员以及医疗废物处置单位转运人员之间,要逐层登记交接,并说明其来源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或疑似患者。

(九)做好转移登记。严格执行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管理,对医疗废物进行登记。登记内容包括医疗废物的来源、种类、重量或者数量、交接时间,最终去向以及经办人签名,特别注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或“新冠”,登记资料保存3年。


八、发热门诊影像科医院感染防控管理制度


(一)患者应在发热门诊内或独立区域完成影像学检查,条件不具备的医疗科机构,需提前制定好相关预案和制度,按规定路线由专人陪同至院内影像科完成影像学检查。检查结束后由专人按原路线,将患者送回至发热门诊。

(二)影像科工作人员根据要求做好防护,须严格规范执行手卫生。

(三)检查室应“一室一患”,执行每人次消毒。分区操作、分机操作、分时段操作。检查过程中发现可疑新冠肺炎病例后,安排专人按指定路线引导患者至发热门诊,医务人员做好防护。检查室按要求消毒后方可诊查下一位患者。

(四)严格落实检查室环境、物体表面清洁消毒工作。空气及环境物体表面清洁消毒按照“清洁与消毒指引”执行。检查间应使用紫外线辐照消毒(室内无人状态下)。有条件时宜使用可人机共处空气消毒器加强消毒;环境物体表面消毒应使用1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不耐腐蚀的设备表面可使用75%乙醇擦拭消毒,遇污染随时消毒;仪器设备直接接触患者的部分应一患一消毒或使用一次性屏障保护覆盖物;疑似/确诊新冠肺炎病例检查后检查室按照“清洁与消毒指引”执行终末消毒。做好消毒登记,留档备用。

(五)做好医疗废物的分类收集、包装、暂存、交接、转运。做好登记,留档备用。


九、新冠病毒核酸标本采集、转运、消毒隔离制度


(一)采样点设置。采样点应当为独立空间,具备通风条件,内部划分相应的清洁区和污染区,配备手卫生设施或装置。采样点需设立清晰的指引标识,并明确采样流程和注意事项。设立独立的等候区域,尽可能保证人员单向流动,落实“1米线”间隔要求,严控人员密度。

(二)人员配置及防护要求。每个采样点应当配备1-2名采样人员。合理安排采样人员轮替,原则上每2-4小时轮岗休息1次。采样人员防护装备要求:N95及以上防护口罩、护目镜、防护服、乳胶手套、防水靴套;如果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或排泄物,戴双层乳胶手套;手套被污染时,及时更换外层乳胶手套。每采一个人应当进行严格手消毒或更换手套。

(三)标本包装、送检、接收

1.标本包装。所有标本应当放在大小适合的带螺旋盖内有垫圈、耐冷冻的标本采集管里,拧紧。容器外注明标本编号、种类、姓名及采样日期。将密闭后的标本放入大小合适的塑料袋内密封,袋外喷洒酒精,每袋装一份标本,双袋包装后放入生物安全转运箱内。

2.标本送检。安排专人专车送检。标本采集后室温放置不超过4小时,应在2-4h内送到实验室。如果需要长途运输标本,。应采用干冰等制冷方式进行保存,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包装运输。

3.标本接收。标本接收人员的个人防护按采样人员防护装备执行。标本运送人员和接收人员对标本进行双签收。

(四)落实核酸采集点的物表、空气消毒工作、做好消毒登记,留档备用。

(五)做好医疗废物的分类收集、包装、暂存、交接、转运。做好登记,留档备用。


十、发热门诊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应急处置措施


发生职业暴露后,根据暴露风险评估选择恰当的处置方式。

(一)呼吸道暴露。

1、常见呼吸道暴露的原因包括缺乏呼吸道防护措施、呼吸道防护措施破坏时(如口罩脱落)、使用无效防护措施(如不合符规范要求的口罩)时与新冠肺炎患者或无症状感染者密切接触等。

2、发生呼吸道暴露后应尽快脱离暴露现场或立即佩戴合格口罩撤离现场,至指定区域内按标准脱卸程序脱去防护用品。及时报告给相关部门,根据暴露情况评估是否需要隔离,隔离期间如被诊断为新冠肺炎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转至定点医院。

(二)血液体液暴露。

1、血液、体液污染防护用具或完整皮肤、污染粘膜、发生针刺伤。

2、发生针刺伤时,指定区域内脱去手套,从近心端向远心端轻柔挤出受伤部位血液,75%乙醇或碘伏擦拭消毒,戴无菌手套;至脱卸区脱卸防护用品后,到清洁区再次进行伤口消毒处理,必要时进行包扎,上报相关部门做好登记,根据暴露情况给予指导和相应预防治疗措施,做好跟踪随访。

3、粘膜暴露后至指定区域内用大量生理盐水冲洗。至脱卸区脱卸防护用品后,到清洁区再次冲洗处理。上报相关部门做好登记,根据暴露情况给予指导和相应预防治疗措施,做好跟踪随访。

4、防护用具被血液、体液污染后,及时至指定区域脱卸防护用品,上报相关部门做好登记,根据暴露情况给予指导和相应预防治疗措施,做好跟踪随访。

(三)医务人员防护服破损

1、评估防护服破损程度,确定暴露风险程度。

2、如无暴露风险采取相应措施后,可继续工作。如存在暴露风险及时撤离现场,至指定区域内按流程脱卸防护用品,采取相应措施,报告相关部门,根据暴露情况给予指导和相应预防治疗措施,做好跟踪随访。

(四)医务人员手套破损

手套破损分为外层手套破损、双层手套破损、手套破损且有皮肤损伤,发现手套破损后,先评估手套破损情况,再决定处理流程。

1.发现外层手套破损,在相应区域实施手卫生后撤离至指定区域脱外层手套,实施手卫生后重新戴外层手套后可继续工作。

2.发现双层手套破损,实施手卫生后撤离至指定区域脱去双层手套,实施手卫生后重新戴双层手套后可继续工作。

3.发现手套破损且有皮肤损伤后撤离现场至指定区域实施手卫生,脱去双层手套,进行伤口局部清洗、消毒、包扎后重新戴无菌手套,按流程脱摘防护用品,进行对伤口的再次处理,上报相关科室并做好登记,追踪随访。

(五)医护人员护目镜、面屏脱落

1、医护人员护目镜、防护口罩松脱应当立即更换。

2、无暴露风险,更换后可继续工作。有暴露风险应及时撤离现场至指定区域,按流程脱摘防护用品,评估风险是否可以继续工作,上报相关科室并做好登记,评估风险,给予指导。


1.png


2.png


3.png


4.png


5.png


6.png


7.png


8.png


9.png


10.png


11.png


了解这些有可能对您有所帮助